【人物简介】张洁:讲师,南京艺术学院硕士,中国青瓷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(主持工作)。近年来,致力于畲族传统民间工艺、畲族服饰纹样的研究。主持省哲学社科课题1项,省社科联课题1项,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课题1项、丽水市社科联课题1项、校课堂教学改革项目1项,参与多项课题研究。论文连续两年获得丽水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。主持完成横向科研项目3项,累计到账经费近30万,申请专利1项,并兼任多家企业的设计总监。自2011年以来,连续多年教学业绩考核为A。浙江省第二届教学微课大赛三等奖。同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,省级A类学科竞赛,获得二十项等级奖。
这是一栋教学楼的第一层,不算大的玻璃门后几许盆栽常青常绿,门后一面磨砂玻璃上,“意工场”两个字赫然映入眼帘,在它的旁边,是“意工场”的标志——一个起源于七巧板的精巧构思。意工场成立于2012年,是我校学生创意孵化中心。张洁老师是这里的创始人之一,四载春秋,悉心呵护,张老师早已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。如今这里成了创意和灵感的聚集地,摆满了学生的作品,见证了他们的成长。
张老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,教学上兢兢业业,从南京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归来后,一直致力于畲族图案的研究与应用。“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,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,畲族作为丽水地域一个特色民族,更需要我们去继承与发扬畲族文化。”张老师对我们说。由于历史原因,畲族的许多文化都已经汉化,再者,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,所以文献记载也少,这让畲族文化的传承加大了难度。
在课余时间,张老师会带领团队走访畲族村落,目前已走过丽水的大部分畲族村。通过走访调研,基本摸清了畲族图案的脉络,收集的畲族图案图片资料有上千幅,还有采访录音。许多陈旧的畲族饰品被村民废弃,对于张老师来说却是至宝。她将采集的元素、图案等灵活运用于畲族文化礼堂、畲族民宿建设,同时又为多个畲族村落的整治及环境营造献计献策,为当地的畲族文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。
张老师不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实生活,还面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开设了《畲族装饰与图案》这一课程,将畲族图案引入到自己的课堂。“我会尽量做到研究与教学相结合,‘教而不研则浅,研而不教则空’,如果只研究而不教学,那么所谓的研究就比较空泛;如果只教学却不研究,那教给学生的东西就不够深入。”设计需要一个团队,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图案与字符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。在课堂上,她享受与学生思维上的碰撞,在学生的认知中得到了许多的灵感。
“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,方可以得益”。在张老师的教学理念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。她在课堂上会通过各种渠道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,在每一阶段的课程中都会带他们到户外实践,或是将意工场的项目引入课堂,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,让学生们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。同时,注重“以赛促学,以学促赛”的教学方法,积极辅导学生们参加学科竞赛,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、主动性。在备赛的时候,意工场灯火通明,通宵达旦,学习氛围非常好,历届学生们都非常留恋这段时光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学生在首届少数民族工艺品设计大赛中获得铜奖2件,优秀奖6件,在“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”“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”“浙江省大学生摄影竞赛”等多个A类竞赛中,取得了一等奖2件,二等奖7件、三等奖11件的好成绩。
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沟通,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去引导。“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,不能强制他们去接受你的观点,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去贴近他们的生活,距离近了更容易引导到他们。”在课余时间,张老师会关注娱乐消息、影视作品,甚至游戏更新,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态。张老师认为,学生接触到的人和事越广,课余生活越丰富,思维就越发散,能想到的点子也就与众不同。对于设计师来说,设计灵感并不是天生的,而是靠一点一点地积累。张老师笑着说:“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,就看他们会不会挖掘自己的潜力。视觉传达设计这个专业最看重的还是创意、想法。现实社会缺少的是具有丰富想象力、有创意想法的人。”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多,她建议,学生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,找到发展方向,在此基础上再涉猎其他课程方能取得更好的成效。
艺术源于生活。“生活即便很忙碌,也要趁着空余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,更加深入了解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。”张洁老师说,视觉传达设计的知识更新比其它专业快很多,存在自己的流行趋势,作为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也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,从各种渠道获得养分,发掘生活中的艺术,把自己的专业做得更好。